本次繼續《漢字密碼》的第二個系列「談病說醫」,所要講的第74號漢字「脾」,還是承繼之前的排序。
相對於先天的「腎」,與之對應的是後天的「脾」。
「脾」的右邊是個「卑」字。「卑」是卑微的意思。「脾」是與五行中的「地」相對應的。所謂天尊地卑,從「漢字大全」中所提供的資料,我們看到「卑」給人的印象都是「軟」的,與「腎」所要求的「硬」恰恰相反。
「脾」字通「髀」,即「大腿」,它是人體外面的肌肉中最柔軟的部分,這與「卑」的特性十分吻合。
由此而來,我們就看到所謂的「先天不足,後天不補」,它的真實含義是指先天本來就存在着太軟弱,站立不起來的缺陷;如果後天再繼續「卑」下去,那就會雪上加霜,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。如此下來,什麼時候才能翻轉先天不足的性格和局面,把負能量轉化成為正能量?
在日常的口語中,我們時不時用「脾氣」來形容一些人不好的性格表現。而且在潛意識中,人傾向於把這種「脾氣」與「怒氣」混在一起。實際上從陰陽五行的角度來看,怒氣來自肝屬木;脾屬土是被木所克的對象。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,它的「脾氣」早就被壓下去了,還有什麼「火氣」發得出來?
所以,「脾氣」是壓抑在人裏面敢怒不敢言的一種不正之氣,它是和『脾土」之「卑」氣連在一起的。它是所有一切慢性病的罪魁禍首,就像長期壓積的垃圾堆,裏面發著怨氣的微熱;外面散發著隱約可聞的臭味。這就是「脾氣」最恰當的寫照。
在《易經》中,地是和厚德載物的「坤」卦連在一起的。我們佩服和欣賞「坤」在順服之中,所表現出來的寬宏大度的心胸;但狹窄的「脾氣」與之永遠不是同路人。